直播回放
概述
曹操《觀滄?!肥且皇坠朋w四言詩,這首詩入聲字很多,押韻的字很少。這在古詩當中是很獨特、很罕見的,這首詩四句用一回押韻。在理解這首詩時,我們要理解兩個意象,第一個意象是“碣石”,第二個意象是“滄?!?,
《觀滄?!肥遣懿傥虻赖臅r刻,我們在理解《觀滄?!窌r,要把它理解為是曹操的一個心路歷程,他從疑問、到興奮、到悟道、到幸運這樣的一個過程,以此來吟誦,而且“入短韻長”,就能把這首詩的感覺讀出來。吟誦要情通古人、情通作者,用聲音去表達你對作者的理解。
聲韻·押韻
這是曹操《觀滄?!返囊髡b符號,里面標出了入聲字和韻字。
因為這是一首古體詩,屬于古體詩中的四言詩,所以吟誦符號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:入聲字很多,押韻的字很少。這在古詩當中是很獨特、很罕見的,尤其是押韻的字,四句才有一個字。有人說,“?!币彩茄喉嵉?,“茂”也是押韻的,“中”也是押韻的。沒有,它們不押韻。押韻的就是“峙”“起”“里”“志”這幾個字,其中對峙的“峙”,還有志向的“志”,今天都讀四聲,在古代都是上聲,所以它押的是上聲的“i”這個韻,這是上古的“zhi”韻。
從聲韻分析這個角度說,一開始就要注意這首詩的押韻,這是一首押韻很獨特的詩。這樣一來就需要了解押韻,什么叫押韻?現在好多人都覺得只要韻母一樣就押韻。不是,那是韻母,而不是韻。韻不包括韻頭,但包括聲調,所以押韻一定是聲調也一樣的韻腹和韻尾才叫韻。
韻的存在就是因為拖長,因為拖長的時候聲母不會拖長,韻頭也不會拖長,拖長的只有韻腹、韻尾和聲調,一直延續的就是這三個組合的聲音。比如說“床前明月光”,一直延續的“āng”聲音,這個就叫韻,所以韻必須要拖長,除非是入聲韻,不拖長就不叫韻了,韻的存在就沒有意義了。
押韻到底是什么?在音樂學上,押韻的地方往往是長主音,什么叫長主音呢?唱歌也有一個基準線,從這個音開始,又回到這個音,我們會感覺:一個段落結束了。音樂學上叫樂句,一個樂句結束了,然后又回到這個音,一個樂句又結束了。比如說:
(唱)好一朵茉莉花,3235651(?)65,它結束在5上。
(唱)好一朵茉莉花,1(?)2321(?)61(?)5,它又回到5了,這個時候你就感覺,它一句話結束了。
(唱)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,5235321,結束在1上,那么1就是一個長主音。主音都是有兩個,這兩個音就像胡琴的里外弦一樣,1、5,這個在西方就是叫大調,中國叫宮調,這是它的調性。所以一般情況下,長的主音表示結束。一個樂句的結束,短的主音不行,耳朵沒反應過來就過去了,必須是長的主音,才讓人感覺到它又唱回到這里了,于是一個樂句結束了。
那么漢語詩歌的押韻往往就是押在長主音上?!昂靡欢滠岳蚧?,好一朵茉莉花”,它都是在主音上押韻,“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”,1,它就在主音上押韻,那么押韻本身就是韻腹、韻尾、聲調的一個重復,而它又放在長主音上,在音樂上也表示結束,所以實際上漢語詩歌的押韻,它強調了結束感。中國人,漢族人唱起歌來,一句一句地唱,總是一句一句的,比如說, “跑馬溜溜的山上,一朵溜溜的云喲”“李家溜溜的大姐”,總是一句一句唱。 “初一到十五,十五的月兒圓”,總是這樣的。
西方人唱歌就不是這樣的,英語歌好多一唱起來就纏繞在一起,但是中國的歌,總是很鮮明的,一句一句的。為什么?我們的民族傳統就是押韻、長主音。所以漢語的詩歌特別的有結束感。
這里就要說第三個話題了,關于斷句,現在古詩的斷句很有意思,一句逗號,一句句號,一句逗號,一句句號,就這樣下去了,根本就不管里面的關系。為什么要有個逗號?比如說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,一般都是:春眠不覺曉——逗號,處處聞啼鳥——句號。憑什么?
“春眠不覺曉”的“曉”,“處處聞啼鳥”的“鳥”都是韻字,這個地方是要拖長的,沒有停頓,就是一定要加一個標點符號的話,也最好是加個破折線,怎么能加逗號、句號呢?而且這兩個是韻字,它拖的是一樣長,憑什么一個逗號,一個句號?它到底有什么區別呢?其實它們一點區別都沒有,它們拖的是一樣長的。所以不能用現代西方標點來對付古詩文,要了解古詩文的讀法,就是吟誦。像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,每五個字出現了一個韻字,這說明每五個字它拖長一次,也就是回到長主音一次,也就是它結束了一次。所以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一共是兩句。那么“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”是一句。這就不一樣了。比如說好多人都以為是“春眠不覺曉”——逗號,“處處聞啼鳥”——句號,把它當成一整句。兩個分句之間是有關系的,要么是并列的,要么是因果的,要么是遞進的。那么“春眠不覺曉”和“處處聞啼鳥”到底是什么關系?很多人就理解為因果關系了: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地醒來了,怎么醒來的?是被到處都有的鳥叫聲吵醒的,這首詩整個的意思就跑偏了。實際上它是說,春天的早晨總是醒不來,“不覺曉”,醒來的時候天已經亮了。
古人是日入而息,日出而作,早晨太陽沒有升起來就要起床了,結果好,太陽都起來了,這樣才睜開眼睛,于是世人感嘆:我的生命就這樣睡過去了,太可惜了!然后再一聽,“處處聞啼鳥”,小鳥醒得早,它們早早就起來了,它們在那里歡快地叫,它們享受著生命,而我的生命怎么樣?睡過去了!
所以這是兩句,它分別說的是不同的意思?!鞍兹找郎奖M,黃河入海流”是一句,并不是說:亮閃閃的太陽落山了,黃河流走了!那就成了兩句了。這是一句,說的是:偉大的太陽走了,偉大的黃河也走了,所以偉大的生命都是留不住的,偉大的生命都留不住,何況我這不偉大的生命。所以這就是斷句對于理解詩歌的重要性。
那么古詩一般押韻的情況是怎樣的?有三種韻,一種是逐句用韻,每句都押韻,比如說曹丕的《燕歌行》,每一句都押句。一種是隔句用韻,就像剛才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就是逐句韻,“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”就是隔句用韻了。那么此外還有四句才用一回韻,那就比如說這首《觀滄?!?。當我們面對這樣的詩的時候,不覺得好奇怪嗎?居然四句才押韻。
實際很多人讀錯了這首詩,因為斷句不對,所以對這首詩的理解就不一樣,比如說有人讀的時候每四字一斷,也就是說他認為四個字一句,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,水何澹澹,山島竦峙”,這就是四句四個意思。有人不是這樣,每八個字停一下,那就是他認為兩句是一整句,讀起來是這樣,“東臨碣石以觀滄海。水何澹澹山島竦峙”。
這兩種讀法都不對。第一種讀法會把詩讀散,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所謂的白話翻譯:我到了碣石這個地方,我來看大海來了,水怎么那么平靜?山聳立在那里。翻譯讓人聽完之后就覺得不知所云,到底想表達什么?
兩句才一頓的這種看起來要更有道理一些,但是沒有抓到重點,它會變成這樣的意思:向東邊走,我來到了碣石這個地方,我是來看滄海的。水怎么那么樣得平靜,山怎么靜靜地站在那里?他感覺第一句,尤其是“東臨碣石以觀滄海~”,認為這個句子已經結束了,已經完整地表達了我來到這里的目的,然后他又說我在這里看到的景象。
然而,四句一頓,四句是一整句的感覺則完全不同,它成了這樣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水何澹澹,山島竦峙~~~”,它是說:我到這里來看滄海來了,怎么沒有呢?這是完整的一句話。我到這里來是看望你來了,你怎么不在呢?這是完整的一句話,這樣一來才把這四句完全統在一起,你才知道,他說的“水何澹?!?,指的是跟他的觀滄海的目的相反了,事實和他的目的相反了,“山島竦峙”也是說和觀滄海的目的相反了。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它第一句是一個疑惑,所以才會用上聲的“i”這樣一個充滿了疑問的聲音。
意象
那么這首詩該當何解?在這里首先要理解兩個意象,第一個意象是“碣石”。碣石這個地方到底在哪里,現在學術上是有爭議的,但是無論它是在哪里,當然肯定它是在河北的東海岸,它的作用是非常明確的。古代去碣石這個地方的會是什么人呢?誰去碣石呢?答案是——皇帝。
以前有很多個皇帝都去過碣石。古代的皇帝登基以后,尤其是上古時代,有兩個必須要去的地方,一個是泰山——向上走,去向他的爹,皇帝不是天子嗎?向老天——他的爹匯報他的工作,這叫“封禪”。第二個要去的地方就是——碣石,他們會跑到碣石去,去碣石干什么?歷史上去過碣石最著名的兩個皇帝,一個是秦始皇,一個是漢武帝,他們去干什么呢?
求神仙。我們都聽說過徐福東渡海的故事,他們去求仙,求長生之道。做了皇帝就想要長生不老,永遠享受這份榮華富貴,所以他們有這個想法,因為他們的日子過得太好了,所以他才想要長生,于是他就要到碣石,傳說中這里是神仙東渡海的地方,可以去看東海中的仙山,這樣就又涉及到第二個意象“滄?!?。
現在好多人翻譯滄海都說是大海,青色的大海,蒼蒼的大海。那么如果理解成曹操大老遠地跑到了碣石來看大海,這是意大利人的想法,是歐洲人的想法。歐洲太冷了,所以歐洲人特別喜歡到意大利、到西班牙的沙灘上去曬太陽,所以他們發明了海水浴場,游泳,到海里去潛泳之類的。歐洲人也特別喜歡陽光,而中國有溫帶,中國人沒有這個需求,假如說一個古代的人專門跑到海邊來看大海,那就像林語堂說的那樣,大海有什么好看的,光禿禿的一片啥都沒有。一個人只要不想享受陽光和沙灘,他也就沒有看大海的欲望了,所以“觀滄?!本褪强创蠛5慕夥?,這是西方文明的一個解法。
滄海是什么?是海上的仙山,海上有三座仙山,一座叫瀛洲,一座叫蓬萊,一座叫滄海。碣石這個地方是找神仙的地方,在這里來看海上神仙、仙山,這個意思才是正解。而且曹操用了“臨”這個字,臨幸、駕臨,這個字多少還是含有皇帝的意味在里頭的,所以他來這里求長生,看神仙。
本事·背景
為什么曹操有這么一個行動?這就要談到這首詩的創作背景,要了解曹操一生中重大的抉擇時刻,曹操去碣石,什么背景?他是北征烏桓,掃清了袁熙、袁尚,就是袁紹兒子們的勢力,又平定了烏桓這個北方民族,等于他把烏桓平定了以后,整個的北方都已經聽他的統治了,雖然馬騰、西梁那邊實際上還不歸他管,但表面上也服他的,所以整個北方實際上已經統一了。
因此從烏桓回來,曹操的將帥們、謀士們就有兩派意見,一派意見說,我們應該還軍許昌,我們回到許都去,干什么呢?稱帝!這個時候應該稱皇帝了,半個中國都是我們的了,江南放眼一看哪有一個是您的對手,轉眼就可以平定天下了;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建國了,您應該登基了;這個時刻選得好,您登了基,大家更有士氣,一鼓作氣就能把江南拿下,統一全國。這是一派,另外一派謀士跟他說,時機沒到,我們應該繼續去征戰,先打劉表,我們應該進軍荊州,打完劉表去打孫權,我們把江南差不多統一了,回來再稱帝。
曹操真的是面臨著從來沒有過的成功,統一了半個中國,他也有點舉棋不定了,兩派謀士爭執不下,怎么辦?曹操說,這樣,我們既不回許昌,也不去荊州,走,我帶你們去碣石,我們去那兒冷靜冷靜,來個冷靜期,是這個意思。他就把大軍帶到了碣石。碣石是求神仙的地方,曹操多少也是有意要來請神仙給指點指點。當然他可能也有意說,我也看看能否能長生,所以他上來就說“東臨碣石”,我像一個皇帝一樣駕臨到碣石,這是皇帝一定要去的地方?!耙杂^滄?!?,我來看海上的仙山,我來尋找神仙指點我迷津,所以實際上《觀滄?!愤@首詩表達了曹操的心路歷程。
回到這首詩。第一句四小句十六個字,“東臨碣石”,我駕臨碣石這個地方;“以觀滄?!?,我來看神仙,看海上的仙山,我求仙來了;“水何澹?!?,然而水怎么這么平靜?“山島竦峙”,海島中的山靜靜地在那里。水也是平靜的,山也是平靜的,神仙在哪里呢?第一句實際是個疑問句,說我到這里來找神仙了,神仙在哪里呢?沒有!這可怎么辦?所以曹操就繼續站在那里,眼望東海。
“樹木叢生,百草豐茂,秋風蕭瑟,洪波涌起”,站在那里,從上午站到下午,站到傍晚,“樹木叢生”,感覺到周圍都是生命,“百草豐茂”,全都是生命的生長。這個時候風起來了,不再是“水何澹?!绷?,現在有浪了,有風了,風起來了,浪起來了,神仙要來了呀!站了一天終于要等到神仙了,結果怎么樣?神仙來了嗎?
沒有!第三句中,一大堆的入聲字,這么有力量,說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星漢燦爛,若出其里”。這在說什么?曹操站在那個地方,從傍晚又站到了清晨,他整整站了一天一夜,他沒有等來神仙,但是他看到了日月的運行,他看到了太陽東升西落,看到了月亮東升西落,看到了銀河的旋轉。在古代。黑夜之中沒有電燈,黑夜之中仰望星空,看到燦爛的銀河,然后它在旋轉,人會整個都融化在宇宙里。曹操沒有看到神仙,但他看到了天道的運行。天道就是這樣的,陰陽旋轉,周而復始,人在其中是如何得渺小,所以要順勢而為,順天而為,順道而為!曹操沒有看到神仙,但是他看到了道,他悟了,感悟了,哦,我明白了我應該怎么做!
“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”,太幸運了。幸好我來到這里,老天爺告訴了我,我應該怎樣做了,所以我做一首詩,歌詠我心中的志向,我現在知道我要怎么做了,我要順天道而為,不要逆天道而為!那么在曹操的時刻,在他平定烏桓的時刻,天道是他應該滅漢而稱帝嗎?不是,為什么?除了他之外,所有的諸侯都沒有稱帝,大家仍然打著大漢的旗號,尤其是劉備和諸葛亮。所以大漢還活在大家的心中,這個時候如果你敢滅漢,這就叫逆天為道。曹操明白了,他從碣石出來沒有回許昌,他奔了荊州,他沒有稱帝,他去打劉表了,他一輩子到死也沒有稱帝。
這個時刻是曹操悟道的時刻?,F在好多人都說,“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”是不押韻的,他做的整個這一組詩中每個后面都有的這樣一句。但是這一組詩叫《步出夏門行》,《觀滄?!肥堑谝皇?,是悟道的那一首,它決定了他后半生的志向。所以這一首詩完全都是押韻的,都是押“i”這個上聲的韻,就是他最早的疑問,一種覺醒,那種升騰的感覺。后來《冬十月》《土不同》《龜雖壽》,就把“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”放在后邊,就統一了一下。那三首真的是不押韻的,但是在《觀滄?!?,“志”也是押韻的,它和整首詩融為一體,絕對不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句子,它說的是曹操悟道之后的那種興奮感和幸運感,天哪,我太幸運了,幸好我來到了這里,我站在這里看了一天一夜。
聲韻·吟誦
這是曹操的心路歷程,所以對這首詩應該如何來理解?要把它理解為是曹操的一個心路歷程,他從疑問、到興奮、到悟道、到幸運這樣的一個過程,以此來吟誦,而且“入短韻長”,別的字不要拖長,就能把這首詩的感覺讀出來。這四句,四個韻字,感覺都是不同的,要讀出它的心路歷程,就是情緒的變化,這個才是吟誦。吟誦要情通古人、情通作者,用聲音去表達你對作者的理解。
在吟誦時,第三句,要啪地爆發出來,第四句要很欣慰地沉落下去,這個詩就吟誦得對了。這四個韻字,第一個韻字的疑惑感,第二個韻字的一種興奮感,第三個韻字,那種悟道了的、整個狀態的升騰,第四個韻字的志得意滿、意味深長,要把它吟誦出來。